第36章 秋收-《三国:开局孙策让江东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建安六年,秋收之后。
    张昭将扬州各郡县今岁的赋税统计完后,报到了吴侯府。
    数名甲士抬着几个大箱子,里面装满了竹简,张昭手中,则拿着一份帛书。
    “主公,今岁各郡收成都不错,淮南的几个郡明年基本已经不用再从江东运粮了,皖城、舒县的稻米运到金陵售卖……”
    张昭汇报着,刘兴却完全没有听进去。
    “主公……”
    刘兴抬起了手,招了招。
    “张公,你过来看看。”
    张昭走了过去,正见刘兴桌案上摆了一刀纸,平洁光整。
    纸由来已久,不过真正普及的时候要到汉章帝时蔡伦研究出了蔡侯纸。
    从此,纸张才有了大规模传播的可能。
    不过,此时各地还是简帛并用,并且辅以纸张。
    “好光滑的纸。”
    张昭上手摸了摸,有些惊讶。相比如今市面上制作的纸,平日处理公务时他还是更习惯用竹简书写。
    不过,看着这样光滑的纸张,张昭也忍不住跃跃欲试,正好刘兴在耳边说道。
    “张公展露一下书法。”
    “那臣就却之不恭了。”
    张昭的隶书写的很不错,文韬武略四个字,明显就是在拍刘兴马屁。
    “张公觉得如何?”
    “书写的手感很不错,没有一点迟滞感。主公,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?”
    作为书法行家,张昭敏锐感觉出了这纸的材料与寻常售卖的不同。
    “竹!”
    “竹纸么?”
    制作纸张的原料有很多,麻、竹、皮……甚至是用烂了的渔网。
    竹子在江东随处可见,而且生长快速,无疑是让纸能够大规模推广的原料之一。
    刘兴打算让扬州各地的官署公文往来,逐步开始用纸来代替沉重的竹简。
    张昭听说刘兴已经集合了许多造纸匠,在金陵城中建造了造纸工坊,但听说了造这种竹纸的成本和产量后,摇了摇头。
    “主公,这一刀纸也太贵了,如何能用在公文上?”
    “我也没有说要全部替换,只是缓缓为之!”
    张昭有种不好的预感。
    “怎么个缓法?”
    “先在吴侯府和郡一级的衙署使用,张公更可以为群臣表率,先买个十刀八刀的,用着看看。”
    张昭一脸苦涩。
    第(1/3)页